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帮助病人是医学本质

来源: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   时间:2023-04-04 23:15:33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、教授 王岳

曾有位知名专家在一次会议上说了几句“跑题”的话,我非常认同。这位专家说:“当下我们医生,对可查可不查的一定要查,可救可不救的一定别救!”台下居然是掌声一片。医生们为什么鼓掌?估计可能是觉得这样说很解气。现在医疗纠纷多,这样做也许对医生是一种“消极保护”。可问题是,如果真的放任医生滥开检查、见死不救,那我们还要医学和医生干什么?

现在医生被伤害并不是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医生被伤害以后网上的那些点赞,所以我看伤医事件还不会结束。

如果你问一个台湾省学者,你们是怎么从医患关系的泥潭中走出来的?他一定会告诉你两项重要的方法:1.全民健保,这是从制度上的改变;2.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,这是从思想上的改变。这两者必须都做。而我认为,我们今天急需做的,还是思想的改变。改变自我,这才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唯一出路。

我们的医疗投入连年增加,各个医院也都在积极推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活动,可奇怪的是,伤医事件却没有减少。新农合报销了农民大部分的医疗费用,农民看病负担这几年明显改善,但农民和医护人员的关系有没有根本的改善?我看没有。

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什么?绝大多数医生会说是治病救人、救死扶伤,这几个词被说的很久了,大概符合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要求。

那么,医生是能救活的病人多,还是救不活的多?我们在ICU(重症监护室)里常常看到,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从头到脚全身被插满了管子。我们是在救死扶伤吗?不让他死,实际却让他“不得好死”。而最让ICU医生头疼的还不是医疗本身的问题,而是有时患者家属会提出让医生左右为难的要求,“大夫,拔了吧。”拔吗?拔不对,不拔也不对,因为你没问过躺在那里的老人是怎么想的。我们可以崇尚科学,但万万不能丢失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心。

西方最早的医生既不会用药,也不会用手术刀,他们是一群神秘之人,只是在即将死去的人身边码上一排蜡烛,陪伴他死去,让他觉得不担心、不恐慌。

帮助病人,这才是医学的本质。把“帮助病人”的本质找回来,我们会发现医学变得不仅有了温度,而且豁然开朗。哪怕遇到一个患有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绝症患者,我们都一定能去帮助他,可以减轻他的痛苦,提高他的生活质量,甚至能帮助他战胜对死亡的恐惧,或者满足他临终前最后一个小小的心愿。▲

关键词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