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世界球精选!“后高考心理”如何疏导,心理专家教你这样轻松应对

来源:咸安区融媒体中心    时间:2023-06-09 17:47:31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云上咸安报道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,高考前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负荷,在高考结束后一下子释放,心理落差非常大。等成绩、等录取,这样的等待让考生十分煎熬。进入“后高考时期”,学生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?该如何调适?作为家长,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进入轻松状态?我们邀请到了国家注册心理师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、副教授黄霞给高考生们送上“锦囊”,快来看看吧!

问:高考后的常见心理状态有哪些?

黄霞:一是焦虑心理。考后焦虑心理也比较常见。事实上,到底考得如何,不到成绩公布的时候,始终是个未知数,在等待“放榜”的日子里,心也就一直悬着,许多考生忧心忡忡,患得患失,那些低估自己考分的考生会焦虑不安,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,也会因自我期待比较高、家长老师也寄予厚望,而导致热锅上煎熬的感觉更突出。二是放纵心理。一部分考生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“解放了”,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,想怎么玩就怎么玩,弥补多年来的寒窗苦读,于是,井喷似的压力释放,或一睡好几天,或通宵网游、追剧,“报复式”狂欢,有的甚至染上一些不良习惯。等进入大学后,因为暑假的放松,跟不上大学的学习节奏。三是抑郁心理。考后抑郁心理在那些成绩公布前感觉自己发挥欠佳的考生、成绩公布后确认发挥失常的考生身上尤为突出,表现为郁郁寡欢、闷闷不乐、内疚懊恼、自卑自责,甚至强烈的挫败感,吃不好、睡不好,容易发脾气,更有甚者出现自杀、自伤等过激行为,给其他人的感觉是难以理喻,不好相处。四是迷茫心理。考前有明确的备考目标,考后目标刹那间消失,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,一时找不到新的方向,无所事事,心里空落落的,像缺了点什么,茫然不知所措、百无聊赖。人生失去目标,找不到自己的方向,如调适不当,这种心态会持续至大学甚至更远,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。

问:如何远离“考后综合征”?

黄霞:合理作息,利用假期多多实现“小目标”。首先要强调的是,考后的适当放松是必要的,也是必需的,毕竟学生们辛苦了这么久,适度放松是积蓄能量,以便再出发。但需要有节制、守底线,暂时的随心不等于绝对自由,规则底线不能突破,并应适时回归生活常态,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饮食,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条件。其次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,高考后的假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长也最放松的假期了,如果仅仅是在娱乐和玩闹中度过,相信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后悔。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假期,列一个兴趣清单,把那些以前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,去付诸实施,在这个过程中,也可结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预期做一些活动安排,既可以获得“福流”体验,又能与大学生活建立联结做一点心理准备。积极沟通,主动接纳和表达“坏情绪”和“小脾气”。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备考和紧张的考试,大家的心情可能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小问题,这都是正常的,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去对待和调适。考生们可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前提下,尽可能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,积极主动地和你信任的人沟通。如有可能的话,可以向正在上大学的朋友们去倾诉,因为他们可能更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,也会更加感同身受地给出合理的建议。也可以和亲朋好友倾诉,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。但一定不要压抑在心里。理性面对考试成绩。不论是如愿以偿,还是差强人意,甚至“翻船”,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节点,不能决定人的命运,没有过不去的坎,相信自己,人生有无限发展可能。如果无法从失利的阴霾中走出来,要懂得及时求助。

问:家长应当怎么做?

黄霞:家长的自我心理稳定很重要,多一些理解接纳,及时沟通化解心结。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,及时给予心理关怀,比如,多陪孩子聊聊天,安排一些家庭活动,在合适的时机坦率地与孩子交流,了解孩子的想法,尊重孩子的选择,鼓励孩子转移注意力,多做些感兴趣的事,多与老师同学朋友交流,让孩子感受到家就是安全基地。

最后,高考再重要,也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,考得理想固然是件好事,但也不要太激动,人生的道路依然漫长;而考得不理想,也不要太过沮丧,还有很多机会,可以更好地去规划将来的事业,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。

(融媒体记者:孙志成 咸宁台记者:陈宗谱 编辑:董盈 责编:聂国力)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